安徽省廣德市曆史悠久,物華天寶,人文荟萃,自建制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曆史,如今的廣德,已經是全國文明城市、全國綜合經濟百強縣,正在打造長三角康養名城。講好廣德故事、豐富廣德文化,為廣德文旅增添底蘊。
近日,有網友發來一張圖檔(見圖一),在無量溪看到一塊“山高水闊築夢郎川,與您攜手并進”的宣傳牌子,并告訴我說,這宣傳語中“郎川”二字,令人費解。筆者就此給大家略釋“桐汭”“桐川”“郎川”涵義之别。
桐汭、桐川、郎川之别 (圖一:無量溪邊宣傳語)
一、桐汭
“桐汭”一詞最早出現在《左傳》哀公十五年(前480年):“夏,楚子西、子期伐吳,及桐汭。”這裡的“桐汭”指桐汭河,它是廣德人的母親河,也是廣德第一大河流,由桐河、汭水兩河在楊灘鎮莫村村彙合成幹流,即桐汭河,是水陽江最大支流,也屬于長江二級支流。
建安八年(203年),呂蒙“領廣德長”,廣德始建縣制。太平興國四年(979年),置廣德軍,僅領一縣廣德縣,元明清廣德州(路、軍)領廣德、建平二縣。自春秋以來至今,廣德古稱桐汭,“桐汭”一般指狹義的廣德,即廣德州(軍)廣德縣。
二、桐川
端拱元年(988年),廣德縣的西北桐鄉、昭德、臨湖、原通、妙泉五鄉析出,置建平縣(今郎溪縣),治郎步街,隸廣德軍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改廣德軍為廣德路,領廣德、建平二縣。洪武四年九月(1371年),置廣德州,領廣德、建平二縣。清沿前制。民國元年(1912年)四月,改州為縣,不領建平縣。
從前述曆史,我們可以看出,從988年到1912年,廣德軍、廣德州均領廣德、建平二縣。廣德境内的桐汭河與無量溪在郎溪境内合流稱為郎川河。由此,在廣德為郡府(軍、州)時期,人們取桐汭河、郎川河兩河首字“桐川”,借指廣德軍、廣德州。由此可見,廣德,古稱桐川,一般指廣義的廣德,即廣德州(軍),包括廣德、郎溪整個地區。
“桐川”在宋代廣德軍時期,史料中出現的較頻繁,明清較少。值得一提的是,桐川雖然指廣德州(軍),它的涵義明顯包括“郎川(郎溪)”,如建平縣明代詩人宗訓,在其作品《五瓠山人詩集》中,多次說自己是桐川人,而未見其說自己是建平人,相關史料亦載其為桐川人,故不能以此說他是廣德縣人。
是以,在用“桐川”古稱代指廣德縣與廣德州(軍)時,古人還是慎重使用。如程端禮(1271—1345)的文集《畏齋集》裡,收錄了他任建平(郎溪)教谕時寫的許多詩詞,其中多次引用“桐汭”“桐川”二詞時,嚴格地将二者涵義區分開了。
除此之外,桐川除了用于代指廣德州(軍)時,有的史料中,也用于代指桐鄉、桐廬等縣的别稱。是以,我們在查閱文獻時,要慎重甄别。
三、郎川
建平縣端拱元年(988年)從廣德軍析出,治郎步鎮。民國三年(1914年),建平縣改名郎溪縣。郎溪自建縣以來,别稱郎川。以“郎川”代稱建平,取意郎溪人母親河郎川河畔的“郎步鎮”,而非郎川河。明嘉靖《建平縣志》(卷一·輿地志)有載:“邑名,縣以建平名者,昉(開始)宋端拱元年,仍其名,國朝因其地廣德之郎步鎮,又名郎川。”那廣德郎步鎮又是怎麼得名呢,又曰:“凡舟可縻上下者曰步,郎居民之姓也。”即郎步古鎮上通下達,郎氏著多,故名。可見,建平以郎步鎮别稱郎川的稱謂由來已久。
由此可見,郎溪古稱郎川,是因廣德的郎步鎮古稱“郎川”,而析出建平縣後再沿用舊名,我們不能望文生義,自認為“郎溪古稱郎川”,是因郎溪境内郎川河而得名。郎溪在沒有從廣德析出建平縣之前,廣德的郎步鎮就叫郎川了,當然,郎步街又稱郎川,是不是取名郎川河,嘉靖《建平縣志》沒有記載“郎川”之名的來由,我們就不得而知了。
桐汭、桐川、郎川之别 (圖二:嘉靖《建平縣志》書影)
【結論】
綜上所述,我們現代人引用“桐汭”“桐川”“郎川”時,要明白它們的基本涵義。簡單地說,“桐汭”指廣德縣(今廣德市);“桐川”指泛指廣德州(軍),包括廣德、郎溪地域,可用于狹義的廣德代稱;“郎川”指郎溪,三者涵義分明。
桐汭、桐川、郎川之别 (圖三:廣德桐汭街道)
作者:徐厚冰,網絡圖檔,侵權立删,謝謝!
更多關于廣德地方文史,敬請搜尋并關注“文荟軒”。